
来源:券业发现
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随着中金公司的一纸公告 “换股吸收合并信达证券、东兴证券”,作为已经从信达离职 10 年的前证券行业从业者,唐僧突 然之间就变 成了“中金前员工”。在感觉戏剧性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世事无常”,想到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个一直被我吐槽 的Logo了,突然之间心里还有点失落。
题外话:信达证券原本的 LOGO 是很好看的,后来根据信达资产统一视觉管理的要求换了 LOGO 。当年换 LOGO的时候唐僧就去跟总办的美女总助吐槽: 信达资产的这个 LOGO 用在哪里都好,就是不该用在证券上,红色箭头四十五度斜向下,一路向下不吉利啊! 然后美女总助让我赶紧闭嘴,我当时倒是很听话把嘴闭上了,但是你看十年以后应验了吧。这个人呐,有的时候就不可预料 ......
看看我喜欢的老版 LOGO ,这多好看?但是当时我们这种牛马的反对肯定是无效的:
所以各位券商行业大佬,换 LOGO 还是要讲基本法,不能两眼一闭瞎搞, 本身证券行业股指涨跌很多时候就是带着心理因素,有点“玄学”在里面的,情绪价值和玄学有的时候也是科学的一部分。
信则有,不信则无。
我是 2012 年过完春节来到信达证券的,当时信达证券的领导把我从上海搞到北京,实际上让我担负了一个当时看来很超前的任务: 当时的信达证券公司收入和利润的超过 50% 都来自于经纪业务,但是领导已经前瞻性的意识到经纪业务将来迟早是要走下坡路,那经纪业务几千号人将来要干什么,靠什么赚钱,怎么重新成为公司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点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从上海飞北京跟领导答对了若干次以后,最后给领导的建议是: 从产品入手做财富管理。 颇是有魄力和学者风范的大领导决定让我试试,于是当年 28 岁还是毛头小伙子的走马上任。事后到今天想起来,信达的历任领导让我干的这些事情对我后来的业务能力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提升和跨业务线理解的提升都颇有助益,算是有“知遇之恩”。
其实看当时的情况, 控股股东信达资产当时在时任领导的战略布局下走得是全牌照综合经营之路: 后来从中银国际手中收购的南洋商业银行、信达证券、金谷信托、幸福人寿、信达财险,再加上金融租赁、基金、期货等全牌照,虽然每项都不那么强,但是从底子上的确也有跟平安的全牌照一拼的架势。
信达证券自己底子并不差:以原来的老辽宁证券为班底,吸收合并了金谷信托的几家证券营业部、原来汉唐证券的绝大多数营业部(汉唐也是个好名字,可惜了),在辽宁省的市场占有率领先,同时由于汉唐证券(包含汕头证券)在广深特别是粤西还有一定的影响力,金谷信托在北京的营业部也不错,经纪业务在当时的 100 多家券商中按照交易量市场份额能够排到 20 名靠后 30 名之前的位置,跟后来掉到中等甚至中等靠后的情况完全不同,纯券商这块的实力即便跟头部绝对是有一战之力的。
佣金率方面, 2012 年的时候虽然北上深由于激烈的价格战佣金已经开始下降,但是占整个公司收入利润半壁江山的辽宁省平均佣金都还在 0.11% ,一些县里面甚至还维持在 0.3% 的绝对高位,这放到现在你敢想?经纪业务体系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人员维持在超过 2000 人的位置,人力资源也是充沛的;跟其他券商相比,总部人员相对薄弱,中后台和前台的比例非常低,有扩张的基础。
问题也不是没有:绝大多数人员和收入在辽宁,相较于北上深,对新业务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因为是吸收合并多家券商而来,所以继承的老员工偏多,管理难度相对较高;经纪业务收入利润占比很高,所有有可能动到“存量山头”的改革推进都必然会遇到极大阻力,基于这几个原因,想靠产品切入的难度也还是比较大的。
后来在信达干了整整三年,做了几件事情:
一、 把经纪业务的考核体系从收入考核占比和市占率变成利润考核占比,改变营业部依靠收入 “买市场份额”,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提升来的“客户质量”。考核指挥棒不动,一切都等于白搭,你不能一边要求营业部做A但是又考核B。
二、 推动产品销售的发展,并在 2014 年拿到了代销金融产品的业务资格。 选择用 产品代销切入财富管理的时候为了降低阻力,首先选择了客户自主投资能力弱的固定收益方向。而且,我一直有一个观点, 你在券商卖产品,要么量化要么固收,尽量不要在“投资者觉得自己可以”的方向上发挥。 否则,遇到大牛市投资者单吊一门你还经常跑不过他他觉得你不行;遇到大熊市客户和你都亏钱,你觉得你表现的还不错,投资者觉得“我花了钱找你你一样亏钱那我找你有什么用?”。固收客户自己干不来而且赚钱的确定性高,说一千道一万给客户赚钱才是硬道理。量化指增的 bench mark 是指数标准清晰,只要有超额给客户就好归因。这些应该在十年以后的 2025 年都得到了验证: 目前证券公司销售的主力产品基本上已经大多都是量化指增了。
三、 开设了几期培训班,给一大堆年轻人做了产品的培训。 在证券公司体系里面,人永远是做业务的根本。同样的业务优秀的人就是能做成,素质不够的人就是做不成,你想推动一件事情必须要有当 “政委”的觉悟,不但要告诉他们要做这件事情,还要掰开来揉碎了给员工讲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做这件事情将来对你,对投资者,对公司几方面都有什么好处。有点像民主生活会,思想统一了动作才能统一。现在感觉有些机构觉得做业务就是发一纸文,公司要你们干什么,你们去干吧,某年某月某日要到达哪里,具体有什么困难怎么走完全不提,这能干得好才怪?
对比一下,你看一下林总的指示的水平,不比现在很多领导水平高多少?
四、 调整了产品条线的分配体系,跟领导争取将增量收入部分的大比例部分作为专项奖金下发给营业部和基层员工。 你知道经纪业务将来要走下坡路了,但是员工当下可还要靠这个吃饭呢,你不把他们 “靠什么增量吃饭”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饭碗不给老的饭碗又给砸了,这你让员工怎么信服怎么跟着指挥棒走?最多的一年发的数,按照现在来看基本上已经是不可能给的出去了,但是也算借着这个扭转了“卖产品不赚钱”的传统观念。
五、 还有其他一点微小的工作。
总之就是给指标、给方法、给知识、给人、给钱,然后我要结果。
那个时候的信达证券有一个非常好的风气就是 “民主且自由”,领导鼓励你各种新的想法,各种天马行空的尝试。
2014 年研究所郭所和我就邀请了雪球创始人方老板到公司想开展互联网开户业务,但是对现有经纪业务体系冲击太大公司内部山头太多利益摆不平没推下去,结果最后被更前雇主国金的“佣金宝”和华泰的“涨乐通”靠一律万二万三抢到了先机。
研究所方面得益于总裁刷自己脸去信达总公司要到的收入支持,研究所的同事们派点的压力在各家券商中是极低的,更多的是为了支持集团业务做的更加深度和贴合实务的产业研究: 毕竟你研究出来,信达资产要跟着这个几十亿上百亿的海内外投资的,你吹完水放个卫星就跑了这领导能饶的了你?所以当时信达研究所也聚集了煤炭、钢铁、化工、电力等各方面的行业顶级专家,虽然这些专家在排新财富排名的时候在拉票和抢派点上的确搞不过年轻小伙小姑娘,但是至今我依然认为这是当年的信达证券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空余时间大老板也会请我们到他办公室喝咖啡,问我们这帮毛头小伙子们对业务的看法,然后听我们给领导安利:收益凭证就是券商的银行业务啊,领导你得赶紧做;量化业务将来肯定是有前途的啊,领导你得赶紧支持我们抢一点;托管业务将来就是主经纪商啊,这个业务不能算账,先抢了再说啊!
虽然当时的我们肯定没有细想说领导身上其实也背负着来自于股东层面更大的收入和利润的指标要求,但是历任领导都还是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尽量的支持了我们这帮年轻人的尝试,并且应该也付出了很多的 “成本”,背后之艰辛可能也就不是我们能够了解和诉说的了。
都是知遇之恩。
2012 年到 2015 年我所在信达的三年,应该也算是赶上了证券行业的“黄金时代”,在郭主席的任上券商的杠杆率放开,新业务放开,甚至后来分级基金等“昙花一现”的产物也都是那个年代涌现出来的。 对于真正爱证券想干证券的人来说,那个时候只要你敢想,公司敢支持,你都可以“试一试”,创新业务“面壁十年图破壁”,失败了就“难酬蹈海亦英雄”,倒也不失为一种年轻人在年轻行业、朝阳行业的浪漫。
我是在 2015 年牛市的顶峰离开了信达证券,那个时候很多人的确不理解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走,毕竟当时新业务做的不错,上升势头并没有断,从个人角度讲再等半年当年的年终奖肯定也不会少,为此两位大领导都还特别跟我单独谈了很久。
但是我后来还是离开了, 2014-2015 年北京糟糕的空气质量导致的长期不明情况的低烧是一个客观因素,但是站在山顶四顾发现都是下坡路的恐慌才是内心深处真实的原因: 很多业务推到极致,可能靠个人的力量已经没有办法对抗行业和公司内部的山头和利益群体了。
与其将来现在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们为了五斗米撕破脸,不如找一个好的时候 “相忘于江湖”。在离开以后的十年里,依然还是跟信达证券的前同事们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关系,虽然离开了前雇主,但是依然希望她好以及更好,只不过很多时候令人失望的是,多数情况下听到的不是好消息,而是更多的“基于短期利益”的一些战术举动和一些人事上面斗争的八卦。 我就知道,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后来的领导可能再也不会像当年领导一样跟我这种毛头小伙子谈战略了。
再后来听到的就是管理层人事上的一些变动,我所尊敬的领导们逐步离开管理岗位,当时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这些事情,只能在心里告诉自己:证券行业的黄金时期结束了,以领导们 “江湖气”和洒脱的大侠风格,也许就是很难也不想在日渐逼仄的行业里面继续“蝇营狗苟”下去的: 你不让我做事儿,我留着又干什么呢?
一直到这周随着这纸公告信达证券终于是大概率的迎来了自己的最终归宿:合并变成中金的一部分。还在的同事有的叹息,有的估计是觉得终于 “尘埃落定”:不是银河、也不是申万宏源,中金也许已经是在不能自主的时候最好的归宿,毕竟不管怎样都算是曲线救国变成了中金的员工。但是也有人开始担心,在当下如此“卷”的行业当中,这会不会又是一轮新的“山头战”的开始,又是一轮“人员变动”的开始,当然这就不是深处其中的个人能够决定自身命运的了。
世间再无 “信达证券”,当然也再无“东兴证券”以及东兴的再前身闽发证券,更再也没有老辽证、老汉唐。 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证券行业“人治”时代的结束,也是依靠“体系”“重资本”“牌照”的巨无霸们硬碰硬,阵地战血腥绞肉战的开始。时代车轮碾过的时候,车上的人又怎会停下来去听车轮后的叹息声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郝欣煜
富深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